换位思考一下,你是个老板,今年赚了20万,你会把83%以上的收益分给别人?别说83%,就是一半,50%,我敢保证:没几个人能做到,谁不想自己拿大头。
普通人赚到钱的第一反应是:我怎么才能多分一点儿?于是,他们就在盘算:
经销商分得太多了,能赚钱明明是因为我的产品好,得再提高点供货价吧!
员工分得太多了,他们只是帮我“执行”的工具,而能赚钱都靠我自己的头脑,他们凭什么分这么多!砍掉点儿他们的奖金吧!反正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!
最后,经销商和员工都慢慢离他远去,开始对他敬而远之(没人希望这样的人成功)。所有人都不想和他“长期”合作。
(他更不知道中国的“刘易斯拐点”已经出现,劳动力开始短缺了)
而拥有”利他、共生“思维的人刚好相反。当他们赚到了一点点钱,第一反应是:我怎么给消费者、给合作伙伴,给员工多分一点儿?于是,他们会想:
我要把成本和售价降得更低,质量做得更好,继续给消费者让利。
今年卖这么好,多亏了合作伙伴的帮助,我要给他们多分点。
员工今年都很辛苦,得涨两级工资,再额外发几个月年终奖。
最后,消费者慢慢喜欢他,品牌就建立起来了。合作伙伴喜欢他,愿意坚定地同他长久合作。员工爱戴他,更有凝聚力,希望能追随他不离不弃。
拥有”利他、共生“思维的人,所有人都会希望他成功,并且越来越好。因为最终,他会带领一群人一起成功,一起获益。
看过上篇《格局是什么》的人都知道,有格局的人会尝试把蛋糕做大。而做大蛋糕一个人怎么能办到?利己、短视的人永远不会明白:只有团结的力量才会无往不利。
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
假如你开了一家公司,经过一段时间的个人努力,小有成就,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%左右。可是由于没有培养得力的人手,啥事还得自己做决策。虽然自己每天勤勤恳恳,拿了100%利润(假设是2000W),但只有一个脑袋一个身体,只能干这么多活儿,已经到公司发展的天花板了(老板的思维和能力就是公司的天花板)。
如果是秉着“共生、命运共同体”的理念:找几个专业人才或培养几个得力的人手成为合伙人,用机制把公司上上下下结成“利益共同体”。把自己的时间解放出来做核心工作,然后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。将市占率做到了10%,变成1亿,此时如果自己还占有50%(5000W)。相对于100%利益的2%(2000W)上限,蛋糕是否变得更大了?如果市占率到了30%(3亿),而你还占有30%以上(9000W+)呢?
想拿下更多的市场、更大的蛋糕,必然要更多的人帮忙。而利益+感情才是最深厚的基础。当然,要放弃眼前的”即得利益“,实在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。
这也是为什么说「格局」就是: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较量。再回顾一下上篇“格局”的几个关键点:克制、取舍、规划、宏观、共生。
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欲望,放眼长期,把思维转换一下,我想,很难有人不希望你成功。一旦大家都「真心」希望你成功,众望所归的势头形成,很多事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就能顺畅发展。正如开头说的:
你能成功,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希望你成功。
全文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